勤俭惜物成就的客家茶文化
◎吴德亮
从清朝末年、日据时期以迄光复初期,在七○年代国内经济尚未全面起飞以前,台湾外销荣景所系的最大经济命脉,即号称「台湾三宝」的茶叶??樟脑、蔗糖。其中尤以客家人在桃竹苗地区辛勤拓垦所创造的茶产业与樟脑业为大宗。所谓「南糖北茶」,台湾茶叶以Formosa Oolong Tea(福尔摩沙乌龙茶)之名,先後外销欧美、东北亚、东南亚甚至非洲等五十余国,盛名远播近百年。显然「美丽之岛」的骄傲与辉煌,客家人的贡献可说功不可没。
横越黑水沟来到台湾的客家移民,秉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避开漳、泉械斗与族群的纷争,在丘陵与山区辛勤拓垦。延续原乡茶叶与樟脑种植,不仅开创了当时台湾农业社会的经济奇蹟,也使台湾达到全面开发,古老的中原文化理念更得以在宝岛绵延、薪传至今。
而经由客家人研发成功或客家文化独创的茶品,如客家酸柑茶、柚子茶、膨风茶(又称白毫乌龙、椪风茶、东方美人茶、冰风茶、烟风茶、五色茶、番庄乌龙)、柚香茶等,源於客家人勤俭惜物的天性而创出,也最能反映客家精神与风貌。
以日据初期的1896年为例,光是客家人在新竹北埔、峨眉一带所产制的「东方美人茶」,总产值就高达586万余日圆,占当年台湾全年岁入预算的60%。文献上更显示1941年顶级客家膨风茶每台斤约1000日圆,而当时1000斤的稻谷价格也不过90日圆而已。而关西客家罗氏家族在1937年成立至今的「台湾红茶公司」,经过粗制、精制、拼堆、包装後的红茶,大量外销日本、美国、欧洲及澳洲等地,每年直接外销的茶叶高达百万磅,不让印度大吉岭、斯里兰卡等地红茶专美於前。五○年代以後产制的炒菁与蒸菁绿茶更成功外销北非利比亚、摩洛哥、沙乌地阿拉伯,以及东非的衣索匹亚等国,数十年来抵达的港口多达八十多个,遍及全球五大洲。
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客家人主要聚集地区的桃园、新竹与苗栗三县,加上台北、南投、花莲、台东、宜兰、高雄等县的客家人,茶产业约占台湾的五分之三左右。有学者认为「客家人用优质茶叶将台湾成功推向国际舞台」,绝不为过。
客家人与茶产业关系如此密切,原因首推客家人长期以来的居住环境:话说中国从五胡乱华以降,客家先民由於不愿遭受异族的迫害,或躲避战祸等因素,而不断南迁;当时更基於避祸或防御外敌,不畏恶劣的环境,而大多选择僻处内陆、山多平原少的地区栖身。客家先民靠山吃山、垦荒种茶,从「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到适应环境逐渐演变为「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源自中原的客家人不仅传承了饮茶的习尙,生存所在的山坡地也较适合开辟茶园。
再者,茶叶不仅属於高经济作物,一次种植後可以连续多年收成,且每年均可采收四~五次(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与夏秋之间的六月白),但制作工艺显然较其他作物要复杂多了,非有不断求新求变的知识与智慧不可,具备此一条件的客家人,以勤奋与刻苦耐劳的硬颈精神,选择茶叶来种植耕作,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客家庄,常见摆放路旁的铝制大茶壶或茶桶,醒目的红纸上书写「奉茶」两个大字,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待红浓温馨的茶汤下肚,不仅拂去旅人赶路的疲惫,也显现客家人热情好客的情操。
千百年来,客家人与茶产业的密切关联,也使得经典的客家文化无不与茶息息相关,例如打板歌、唱山歌、采茶戏等丰富的采茶文化,而茶山情歌、茶山对唱等都是农业时代客家人生活的一部份。传统客家山歌讲究平仄、音韵、形式,有平板、山歌仔、老山歌与即兴创作等。
|